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原则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职业病危害控制的重要前提。对职业病危害的控制管理一般遵循首先识别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根据危害产生的部位、环节采取危害控制措施,并对危害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和维持,同时对变化情况进行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也应遵守相关程序,即首先对用人单位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然后才能根据职业病危害控制的基本原理,有的放矢地指导用人单位做好日常职业病防治工作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时应全面关注存在或产生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1全面识别原则
从建设项目工程内容、工艺流程、物料流程、设备配置等工程分析入手全面分析,识别正常生产操作过程中和特殊生产状况下如检维修、有限空间作业及事故等情况下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识别原辅材料杂质、中间品、废弃品中的有害因素,不遗漏公辅设施、外包作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2重点分析、主次分明原则
在全面识别的基础上,确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及监督。
1.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应通过检测评价等方法识别出用量大、挥发性高、毒性高、危害性大、出现几率多、浓度或强度高、接触人员多、机会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方法
生产过程中所包含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繁多而庞杂,只有广泛查阅、检索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后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科学、准确、全面地识别筛选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常用的定性方法有工程分析法、检查表法、经验法;定量方法有类比法、检验检测法等。在实际检测评价工作中,通常应重点收集以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2)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材料。
(3)现场能够客观呈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或者自认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4)主要产品的名称和产量、主要原辅料及中间品的名称和消耗量(产量)的有关凭证。
(5)化学品安全中文说明书、标签、标识及产品检验报告等。
3.重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职业环境中可能存在和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来源于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最主要的是生产工艺过程中所产生的,识别和筛选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关键在于对原辅材料、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劳动方式等可能存在和产生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
3.1毒物和粉尘的识别
毒物和粉尘是作业环境中最主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分布行业广泛。
3.1.1毒物的识别
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弃物。因而,毒物的识别关键环节在于生产物料的确认掌握和生产工艺过程的调查分析。
3.1.2粉尘的识别
生产性粉尘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因而,粉尘的识别关键环节是通过了解基本生产过程,分析存在或产生粉尘的主要环节。由于粉尘不同其理化特性不同,对人体的危害性质和程度也不同,因此还需通过检测作业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分散度及二氧化硅含量等,准确地识别生产性粉尘。
3.2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作业场所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通常与生产设备、辅助装置、公用设施的运行有关,且危害程度取决于每一种物理因素所具有的特定物理参数,其中主要是物理因素的强度,物理因素的强度多以发生源中心向四周播散,随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关系衰减。因而,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关键环节是物理因素发生源的识别以及物理参数的分析。
3.2.1噪声和振动的识别
噪声的识别主要包括对声源、噪声强度、噪声频率分布、噪声暴露时间特性等的识别。识别噪声特性的方法,主要依赖于对噪声的检测以及对现场其他所有信息的综合分析。
振动的识别主要是识别生产过程中接触振动的作业和振动源。接触局部振动常见的作业是使用风动工具铆接和钻孔、清砂、锻压、凿岩、割锯、捣固以及表面加工研磨、抛光等作业;常见的全身振动作业是用汽车、火车、轮船、摩托车等运输工具从事交通运输工作。
3.2.2高温作业的识别
高温作业的识别的关键在对生产性热源以及作业场所微小气候辨识和检测。根据作业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一般高温作业分为三种类型:①高温强辐射作业,常发生在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轧钢等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建筑材料行业的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使用工业炉窑的车间和作业场所;火力发电厂和轮船上的锅炉间等场所。②高温高湿作业,常发生在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中对液体加热或蒸煮时。潮湿的深矿井内气温可达30℃以上,相对湿度也可达到95%以上,如通风不良就形成高温、高湿和低气流的不良气象条件,即湿热环境。③夏季露天作业,也是一类常见高温作业,如农业、建筑、搬运等露天劳动的高温和热辐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及地表被加热后形成的二次热辐射源。
3.2.3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的识别
非电离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都属于电磁辐射谱中的特定波段。紫外线波长在100-400nm范围,温度达1200℃以上的物体都有紫外辐射;红外线波长范围是760nm-1mm,凡是温度在-273℃以上的物体,都有红外线辐射;射频辐射是电磁辐射谱中量子能量最小、波长最长的频段,波长范围是1mm-3km,因而,非电离辐射的识别关键环节在于详细了解生产设备运行时的电磁辐射状况,充分考虑作业工人的接触情况,通过对不同频率、不同波长电磁辐射的辐射强度测定进一步识别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的识别除了明确放射源以外,应进行个人暴露剂量测定、环境电离辐射检测、放射性核素的分析测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