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百思安安全,我们主营:安全生产标准化,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安全评价,职业病危害评价,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与治理,责任清单制,环境评价

品质优

环节把控 产品优质

实力强

专业过硬 经验丰富

售后快

紧密对接 极速受理

耿老师:173 4588 3319
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评价-环境评价-应急预案公司-成都百思安安全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安全知识

安全知识

安全知识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武侯大道顺江路77号吾悦广场1栋905室

咨询热线:

173 4588 3319

安全风险分析方法

发布时间:2022-12-12 16:58人气: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识别方法,它是基于作业活动的一种风险识别技术。用来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的有效识别。即先把整个作业活动(任务)划分成多个工作步骤,将作业步骤中的危险源找出来,并判断其在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条件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若现有安全控制措施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应制定新的安全控制措施以保证安全生产;危险性仍然较大时,还应将其列为重点对象加强管控,必要时还应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加以保障,从而将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工作危害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从事某项作业活动的人员、设备和其他系统受到影响或损害。该方法包括作业活动划分、选定、风险评估、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等内容。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先辨识出工作中的危害,然后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数值来确定风险的大小和分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先把某项工作分解为若干主要步骤,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三四个词表示一个步骤。分解时认真研究这项工作,与有关人员—起讨论,分解出合理的工作步骤。再辨识出每一步的潜在危害,最后确定采用的预防措施。分析前应当成立分析小组,确定分析的具体工作,把每项工作分解为若于步骤,按项填写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记录表包括潜在危害、主要后果、风险度和建议改进措施等内容。使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需要有一些长期积累的基础数据,并认真进行总结和统计或计算,结果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出真实情况;否则会由于分析人员的认识不同可能产生较大的偏差。


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场所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安全管理人员预先设计的一种检查表单,表单的核心为「检查内容」「检查标准」,在实际中它能够帮助检查人员按照既定方式进行检查。SCL最突出的特点是「预先设计」;由于表单属于预先设计,那么所编制的检查表的完善程度必然与表单编制者的安全知识、经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要求表单编制者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安全、职业健康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以及规范性文件,最好由一个小组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共同完成SCL表单的编制。比如您要编制一个危化品库房的检查表,那么您可以从“库房合法性手续→平面与建筑布局→安全技术措施→日常管理措施→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主要是依据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国家、地方的相关安全法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及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行业及企业安全生产的经验,特别是本企业安全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引发事故的各种潜在不安全因素及成功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成功经验;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如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找出的不安全因素,或作为防止事故控制点源列入检查表。


3.风险矩阵分析法(LS)


风险矩阵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将风险事件的后果严重程度相对的定性分为若干级,将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相对定性分为若干级,然后以严重性为表列,以可能性为表行,制成表,在行列的交点上给出定性的加权指数。所有的加权指数构成一个矩阵,而每一个指数代表了一个风险等级。R=L×S,R:风险程度,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重点考虑事故发生的频次、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S:发生事故的后果严重性,重点考虑伤害程度、持续时间。


4.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也叫风险度评价法,是对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风险的大小。三种因素分别是: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和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采取半定量计值法,给三个自变量分别确定分值,作业条件的危险性是三个分值的乘积(D),D = LEC。D:风险度,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损失后果。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当用概率表示时,绝对不可能的事件发生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的概率为1。但在做系统安全考虑时,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事故的分数值定为10。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则危险性越大。规定连续暴露在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0.5。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由于事故造成人身伤害变化范围很大,所以规定分数值为1-100,把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规定分数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的可能性分数规定为100。


危险性(D)分级依据:根据经验,风险性分值在20以下被认为低危险的;如果危险性分值在70-160之间,那就有显著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如果危险性分值在160-320之间,那就是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环境;如果危险性分值在320以上就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作业或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危险等级的划分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不能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应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参数予以修正。



5.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风险程度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是对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的改进。风险程度R,R=M×E×S。其中M为控制措施的状态;E为暴露的频繁程度,包括职业病发病情况、环境影响状况两项影响因素;S为事故的可能后果,包括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和环境影响;M、E、S的合理取值决定了风险程度的大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