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 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与GB/T 13861—2009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适用范围的表述(见第1章,2009年版的第1章);
b)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9年版的第2章);
c)更改了代码表(见表1,2009年版的表1);
d)增加了参考文献。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53)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安徽巨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甘肃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凯东源现代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巴特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佛山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河北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研究院﹑嘉兴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泰安市应急管理局、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郑州研究院、江苏康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青松轻纺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甲骨文超级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艳琦,张惠军,程越、左哲,刘志强、苏宏杰,、陈建武,褚冠全,曹贵,颜峻,孙旋、卢大为,杨倚天,高昂、安华顺,张琳,潘金平、高二庆、佘丁顺,曾繁仰、王林、徐强,熊长炜、梅阳寒、吴国辉、方婷、李志强,卢稳,柳学强、杨传玉,王慧、于娟,杨舟琴、李安军、顾惠波。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92年首次发布为GB/T 13861—1992.2009年第一次修订;
—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1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生产过程中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类原则,代码结构及分类与代码。
本文件适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预测,预防,伤亡事故原因的辨识和分析。也适用于职业安全健康信息的处理与交换。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产过程process
劳动者在生产领域从事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3.2
危险和有害因素hazardous and harmful factors
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3.3
人的因素personal factors
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4
物的因素material factors
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5
环境因素environment factors
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6
管理因素management factors
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4分类原则和代码结构
本文件按可能导致生产过程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性质进行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共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本文件的代码为层次码,用6位数字表示,共分四层。第一,二层分别用一位数字表示大类,中类;第三,四层分别用二位数字表示小类,细类。代码结构见图1。
全文下载: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3861-2022